美媒《欧亚论坛》1月18日刊登题目为《股票市场是衡量中国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》的文章,报道如下:
2025年初,中国股市波动剧烈。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叠加国内经济疲软,令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受挫。据1月12日《彭博社》报道,沪深300指数在年初七个交易日内下跌逾5%,创2016年以来最差开局。同时,MSCI中国指数自去年10月峰值以来下跌20%,或已步入熊市。
《彭博社》对15位中国基金经理和策略师的调查显示,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更青睐中国国债和美元资产,而非国内股票。尽管1月14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,但市场仍充满不确定性。
实际上,2024年中国股市已表现出高度波动性:年初大幅下跌,秋季又出现30%至40%的反弹。反弹的催化剂是中国政府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,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,点燃投资热情。然而,这种效应转瞬即逝,市场在短暂冲高后迅速回调,导致许多投资者“被套”或不得不亏损离场。
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调整货币政策,从过去14年的“稳健灵活”转向“适度宽松”,并将刺激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然而,与年初政策带来的短暂提振相比,这次政策的“蜜月期”更短。12月13日,A股三大指数全线下跌,跌幅均超过2%。
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,中国政府政策与市场反应之间的脱节日益显现。尽管短期刺激措施持续推出,但市场对政策的预期与信心并未得到根本恢复,公众对政策的期望未被有效满足。
普通民众如何评价政策效果?这不仅取决政府是否解决民众最迫切的需求,更取决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让民众感受到“获得感”。安邦咨询研究员指出,虽然基本生活需求至关重要,但它们仅代表最基础的生存需求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,公众的需求正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投资和发展转移。
因此,政府需要与时俱进,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更多关注民众的长期发展与财富积累。尤其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,回应和满足公众在生活质量、社会保障和投资机会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,成为衡量政策成效的重要标准。
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需求,政府需要兼具战略眼光与实际执行力,在长期规划与短期应对之间实现平衡。在政策选择与实施上,需注重精准性和清晰度,避免“一刀切”。优先推进能够快速见效、激活市场并恢复信心的领域,以形成政策杠杆效应。
资本市场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财富管理日益紧密相关。如何有效改革和建设资本市场,不仅关乎公众投资需求,更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。稳定增长的股市不仅反映经济基本面,还直接影响公众的财富安全感与投资信心,成为衡量政府政策成效的重要标尺。
长期以来,中国股市始终徘徊在低位,与国家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目标不相符。尽管GDP数据亮眼,股市却持续“脱离宏观经济”,表现低迷。从表面看,股市未能反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,与真实经济状况形成错位。在理论上,宏观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,维持股市稳定增长应比推动半导体等实体产业发展更容易。
然而,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标的稀缺,高质量投资选项不足。在这种背景下,即使部分行业低迷或经济增长放缓,股市仍可表现出一定活力。因为对于广大公众而言,股市是一个潜在的投资渠道,也是资本增值的希望。
2025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年,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。在稳经济的大背景下,中国需要重点关注杠杆率高、催化作用强的领域,满足民众的发展和投资需求。安邦咨询认为,维护和保障国内股市的持续稳定和发展将是重要关注点,也是民众评价政府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尺。
编译/迪巴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