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以来在全球具有难以撼动地位的德国与日本汽车品牌,最近在许多国际市场都受到中国电动车的严峻挑战。据德媒报导,近年来在快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上,价格更低廉、质量正在提升的中国汽车销量激增。德日车商正在思考如何维持品牌优势?以及降价能否杀出一条生路?
▲德系汽车在东南亚受到中国电动车的强烈竞争,市占率出现明显下滑。(图/路透)
据《德国之声》报导,新加坡一直是德国汽车品牌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市场,根据来自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,该国2024年德国品牌新车注册量由前一年的32%下降至28%,而同一时期中国品牌的新车注册量则由5.9%大幅增长至18.2%。日系汽车在当地的市占率也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。
同一时期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上,当地汽车协会数据指出,宝马(BMW)销售市占率从1.5%略微下降至1.3%。奔驰(Mercedes-Benz)和大众(Volkswagen)也出现下滑。这一趋势在菲律宾更加明显,虽然德国汽车每年仅售出几百辆新车,但宝马的销量下降了近1/3,大众的销量亦下降了15%。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的泰国,德国汽车销量也在下滑,目前已降至15年来的最低水平。
报导说,造成市场变化主要是中国汽车。花旗集团数据显示,近年来,中国大幅扩大汽车出口,尤其是在电动汽车(EV)领域成长速度惊人。
例如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商比亚迪,2023年比亚迪在新加坡首次超过丰田(Toyota)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品牌。同一时期,比亚迪在菲律宾的销量也大幅度飙升。
不过,德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下降,但分析人士提醒,数据需要谨慎解读。例如,新加坡政府推动“电动车早期采用激励计划”补贴汽车注册费,以及提高拥车证(COE)价格,皆有利于高阶品牌,帮助宝马和奔驰维持了其市场地位。
报导指出,欧盟-东协商业理事会执行董事克里斯‧汉弗瑞(Chris Humphrey)表示,中国汽车制造商主要针对大众市场,德国品牌占据的是豪华车市场受影响较小,而丰田和本田(Honda)等品牌面向大众市场,受影响就大得多。
报导说,从2019年到2024年,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份额损失最为严重。面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快速扩张,一些国家已采取反制措施。例如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,理由是中共提供不公平的补贴,扰乱了国际竞争,但是这种措施在东南亚实施的可能性较小。中国汽车制造商也正在加速在地化生产,比亚迪在泰国开设了东南亚的第一家工厂。
《经济学人》指出,中国的工厂每年可生产近4500万辆汽车,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,但是目前其产能利用率仅为60%。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攻势远未结束,东南亚仍将是未来几年内的关键市场。
来源:中时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