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再次掀起关税大战,这场波及全球的经济行动不仅挑战了多边贸易体系,也让国际经济局势陷入动荡。尽管各国纷纷采取反制措施,但特朗普似乎坚信关税是“最美丽的词汇”,并将其作为谈判工具。然而,这场关税战究竟是谁的胜利,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
特朗普3月4日生效的关税措施,使得美股道琼斯指数在两日内大跌超过1300点,显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。与此同时,加拿大对21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%关税,并威胁在21天内扩大至870亿美元商品;墨西哥则计划于本周日宣布反制措施。中国也迅速回应,对美国农产品加征10%至15%的关税,包括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主要出口商品。
特朗普显然是美国优先、关税至上的拥护者。他认为提高进口商品成本能促使企业回流美国,带动本土制造业与就业增长。例如,在汽车、钢铁和电子产业中,一些企业可能因此增加产能,提升工人工资。此外,加征关税还被视为一种谈判筹码,用以迫使加拿大、墨西哥和中国重新协商贸易协议,为美国争取更有利的条件。
然而,这场关税战也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。首先,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最终转嫁给消费者,加剧通胀压力。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研究,美国普通家庭的购买力可能因此减少约1,245美元。其次,企业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,不仅抑制投资,也可能导致裁员,特别是在依赖进口零部件的汽车和电子产业。此外,加拿大、墨西哥等盟友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,也削弱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历史经验显示,关税战往往没有赢家。例如,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》在1930年大萧条期间引发全球贸易报复,而特朗普现行政策影响范围之广甚至超越了1890年代麦金莱政府时期的高关税政策。根据世界银行估算,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报复性措施,2025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2.4%。
尽管如此,特朗普仍然坚持他的策略。他4日在国会演说中提到,“物价可能会有些波动”,但他相信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。然而,包括沃伦·巴菲特在内的一些专家则警告,高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停滞性通货膨胀(通胀与经济衰退并存),进一步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3月5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对汽车制造商征收新一轮关税一个月,以缓解压力,此举令股市当日回升500点。显示当局政策并非铁板一块,然而,后续的因应措施仍有待观察。
这场关税大战迄今没有明确的赢家。无论是美国还是其贸易伙伴,都将面临经济损失与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。在全球经贸交流频繁互补的今日,关税议题将如何演变,不仅考验各国政府的智慧,也将冲击全球经济的走向。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