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彩3d预测容易出现口腔和腋下发臭问题? 有中医师指出,当身体湿气过重时除了会疲倦、食欲不振,还有3大位置会出现臭味。 医师也教3大方法健脾袪湿,而浸脚时加3物更为有效。
福彩3d预测3大位置易发臭
根据内媒《生命时报》报道,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杜丽妍表示,身体3大位置出现异味,往往与体内湿气密切相关。
1. 口臭
日常过食辛辣、油腻和刺激性食物,导致脾胃积热与体内湿气相互交结,形成脾胃湿热,引起口臭。 这类人通常伴有口干口苦、牙龈肿痛、胃脘灼热和大便干结等症状。
此外,吃过量生冷食物或外感寒湿,容易损伤脾阳,导致寒湿困脾; 而脾失健运,也会出现口气异味,大部分为酸腐味,伴随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口淡但不口渴和肢体困重等。
2. 腋下臭
情志不畅,肝郁化火或外感湿热,致肝胆湿热。 当肝胆湿热循经上蒸,使腋下汗液分泌增加,且气味出现异常,常伴随胁肋部胀痛、口苦咽干、头晕等症状。
另外,若是脾胃虚弱,导致水湿内生,泛溢肌肤。 当湿邪积聚在腋下时,影响局部气血运行和汗液排泄,则会产生异味。 这类人群通常伴有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和便溏等脾虚症状。
3. 脚臭
外界湿邪侵入人体,蕴而化热,湿热之邪下注于足部,导致足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温热的环境中,为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提供机会,进而引发脚气,伴有难闻的气味。 此外,当脾胃虚弱,水湿运化无力,下注于足部,则会令脚部多汗和潮湿,而湿气出现积聚,并产生异味。
中医教3招健脾袪湿 浸脚加3物更有效
中医认为,福彩3d预测着黏滞,会阻碍气机运行、损伤脾胃功能和影响气血生成,对身体十分不利,中医也教3大方法有助健脾祛湿。
1.透过饮食调理身体
避免食用辛辣、高油、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,例如辣椒、油炸食物和冻饮等,减少对脾胃带来负担。
建议进食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,包括薏仁、芡实、白扁豆、山药、茯苓等。
2.调整生活习惯
建议居住和工作环境要保持良好通风,如果过于潮湿,可使用抽湿机或放置干燥剂。
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坚持进行适量运动,以促进身体中气血运行,增强脾胃功能,帮助身体排湿。
3.中医干预
因脾胃湿热而口臭的人,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胃散、黄连温胆汤等方剂,清热利湿、和胃降浊; 而肝胆湿热引起的腋下臭味,可以选择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; 对于湿热下注的脚臭,则可用四妙丸清热利湿。
此外,还可以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关元、中脘、脾俞等穴位,有利激发人体阳气,促进湿气排出,但要注意温度和时间,避免烫伤皮肤。
每晚可以通过浸脚祛湿,在浸脚水中加入有祛湿功效的中药,例如艾叶、花椒和生姜等,效果会更明显。 建议每次浸15至20分钟,轻微出汗即可。
身体祛湿后发生后会出现什么变化?
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世彪指出,当身体出现以下10个变化时,即代表祛湿方法有效,应坚持进行直至湿气排净:
1.不再疲倦
长期疲劳想睡是湿邪重的表现,当湿气排出后,脾胃功能恢复,人体气血充足,四肢肌肉得到了营养支持,身体不再感到疲劳。
2.爱做运动
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,水湿不化,聚湿生痰,若是不爱运动,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。 但当脾运化水湿功能改善,运动意愿就会增强。
3.食欲提升
一旦湿邪阻碍脾胃,便会食欲不振。 若及时采用对应方法健脾胃、消食利湿,食欲则自然好转。
4.舌苔变薄
湿气不运化,就会出现舌质胖大有齿痕,苔白腻、厚腻、黄腻等情况。 当舌苔从厚腻变薄,齿痕消失,代表脾运化湿气功能恢复。
5.大便成型
身体里的水液出现问题,易生痰生湿,而水湿流注于肠道中,就会大便稀溏。 当肠道水湿减少或消失,大便将逐渐成型。
6.睡眠有所改善
湿邪阻滞心脾,气机出现运作不顺畅,脑部得不到滋养就会出现嗜睡的情况。 当湿气排出后,身体会进入修复阶段,睡眠质量会有所提升,而白天不再嗜睡。
7.头油减少
由于湿热内蕴,蕴积化火则煎油外出,导致湿热上蒸巅顶,侵蚀发根,而皮脂分泌过剩外溢。 当头皮出油减少和掉发问题改善,即是脾胃湿热减轻。
8.体型变瘦
水湿通常堆积在腹部和腿部,让身他出现明显虚胖。 若透过控制饮食和规律作息后,体重出现下降,表示身体正在排湿。
9.喝水量减少
喝水后出现肚胀,而走路时肚里有水在晃荡,或经常嘴唇干、口渴和喝水后却不能解渴,属于脾虚表现。 此时,重要的不是补水而是健脾,当健脾后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变少,代表湿气正在排出。
10.尿液不黄
当肾气不足,水分代谢会失常,这时部分水分会积聚在体内,形成湿气,时间一长则会郁而化火。 湿邪和热邪联手就形成湿热、煎膀胱,导致尿液量减少和发黄。 但湿气排出后,尿液会增多且颜色变得清澈。
专家履历:杜丽妍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,专长为类风湿关节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、干燥症候群、痛风性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、干癣关节炎、产后风湿症等风湿免疫疾病。
专家履历:王世彪
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,专长为常见全科病证的中医综合调理治疗:上呼吸道感染、支气管炎、肺炎、神经性头痛、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类风湿病。
数据源 :《生命时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