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今日(3月25日)公布大乐透开奖结果改革,据悉拟在急症室实施两级制收费,即危殆及危急者免费,其余3类病人(即紧急、次紧急及非紧急)收费将提升至与私家诊所水平相若。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中午12时见传媒,《星岛》直击记者会主要内容。
急症室加价 | 2026年起实施新收费
急症室在2026年1月1日起,除危殆及危急病人外,每次诊症一律由180港元加至400港元,加幅超过120%; 标准药物费用也上调,专科门诊每项药物收费升至20港元,且每次最多只可拿4周药,以现时每次最多可取16周药物计,即取相同药量的药费会由现在的15港元大幅增至80港元。 过往不另收费的家庭医学门诊,每项药物会收5港元。
卢宠茂形容,收费检讨应每两年一次,形容今次检讨已是“姗姗来迟”,而改革有五大原则,强调改革是“承担不减”,做到“能者共付”之余,也要“轻症共付”,费用是“有加有减”,仍会维持达九成的高度资助,且会循序渐进在5年内达致目标。
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(2026年1月1日生效)
住院及日间医疗服务
门诊及药物服务
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陞指,香港面对四大困境,即公私营医疗失衡之馀,资助也错配,六成急症室病人是非急症;小病的资助多,大病资助反而少,“75%专科门诊病人都是稳定新症,但5万个重症病人却要自费买药,当中2000人每年要付10万港元,部分人更要付超过100万港元,或引致病人因药费顾虑不接受治疗”。他续指,公院亦常有服务浪费,除已预约病人“甩底”,也出现药物浪费,如哮喘吸入剂在私家医院要3000港元,但公院只要15港元已可获16周的份量,“加上人口老化下,服务也面对求过于供的困局,故有必要改革整体资助架构,让市民承担合理的共付额,扭转轻症治疗平,重症治疗贵的现状”。
新增“全年收费上限”1万港元 放宽减免机制申请资格
另外医管局会引入“按项共付”概念,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服务,将在进阶至高阶项目收费50至500港元不等,基础服务则免费。公院也会新增“全年收费上限”,每人每年只需付1万港元,多出费用由医管局负担,但自费药械除外,料有7万名重症病人可受惠。此外费用减免机制也会放寛申请资格和资产限制等,包括以申请公屋的资产限制为标准,也会修订家庭的定义,合资格人数将由30万增至140万人;也会放寛安全网申请资格,纳入更多中等收入家庭。
以一名40岁清洁工为例,若月入1.5万,虽然没有物业,但因资产达28万港元,现时不会获得减免,但改革后,因入息中位数及资产上限由75%增至150%,而可获得部分减免。
卢宠茂指,期望通过精准目标资助,针对贫、急、重、危病人,相信更多低收入人士可通过今次改革获得资助,估算7万名需长期住院的重症病人可受惠于“自付1万元上限”,通过加强药械应用资助,也可令更多中等收入家庭获资助。他强调,“安全网应是全港市民都需要的保障,但不是经常需要使用的网”,期望不要令市民因病致贫。
对急症室加费幅度的计算方式,高拔陞强调急症室是治疗危重急症,如车祸伤者等,与私家医生常看的上呼吸道感染等个案截然不同,收费不应与私家诊所直接比较,“相信若在私家医院看危重急症,收费远高于400元”。
卢宠茂指,今次调整不应与过往收费比较,因分母是“无限大”,加上以往收费制度有很大问题且不可持续,故今次改革是要做到“能者共付、轻症共付”,急症室不应与普通科门诊比较,“如变成普通科门诊,真正危重病人会面对很大困境”。
涉及是否收费 医管局称第2、3类病人不易混淆
卢宠茂指,公营医疗整体资助率目标是在5年内调整至90%,每项的资助率则视乎市民负担能力等因素,会有不同,“如住院资助率在改革后仍有95%,因考虑病人因较严重病症住院”。 他指今次是第一步改革,而医管局惯常是每2年作一次检讨,会检视今次成效再作调整。
对于急症室分流方式会否改变,及令轮候时间再缩短,医管局联网服务总监邓耀铿指若危急病人入院已无呼吸、心跳,“当然马上送入急症房”,亦期望将第3类的“紧急”病人在30分钟内见到医生,“若第4、5类病人因收费改变不来,便可有更多资源; 即使轮候时间缩短,也希望是帮到首3类病人尽快看到医生“。
邓指,第2类和第3类病人的分流准则“差别极大”,不容易混淆,希望市民尊重医护专业,亦不担心有分类争拗。
医蔑局常任秘书长陈松青指,改革重点不是通过加价增加收入,期望引导市民改变使用公营医疗的模式和习惯,如多用基层医疗,及减少使用高成本的急症服务,预期“求医模式和数字有所改变,但现时难以作出估算,但粗略假设若改变如预期,相信会有30亿元左右额外收入,所得会全数用回在公营医疗服务,包括用作全年收费上限等方面”。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