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写诗最多的人是清代的乾隆皇帝,他的御制诗共有34160余首。所以说,乾隆皇帝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写诗高产冠军。
据说这些诗,有一部分是同时代的诗人沈德潜捉刀的,乾隆本人的诗作,也就一般水准。
沈德潜是江苏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早年家贫,从23岁起继承父业,以授徒教馆为生,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。儘管处境并不如意,但他并未弃学,在奔波生活之余,勤奋读书,从22岁参加乡试起,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,最终在乾隆四年(1739年)考中进士,时年六十七岁。他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他的诗因受到乾隆帝的赏识,常出入禁苑,与皇上以诗词唱和。乾隆皇帝的一些诗,就是沈德潜帮助其“完成”的。
据清代笔记记载,有一年冬天,乾隆和沈德潜等一帮文人去西湖游玩,正好下雪了,雪花迎风飞舞,催生写诗灵感。“大诗人”乾隆皇帝诗兴大发,便开口吟诗:“一片一片又一片”,大家听了纷纷叫好,乾隆很开心,继续吟道:“三片四片五六片”,这下,大家就不知所措了,只有断续说“好”。乾隆一鼓作气,又来一句:“七片八片九十片”,这句一出,大家傻眼了,这能叫诗吗?乾隆也没词了,半天沈思不语。
就在这冷场的关键时刻,沈德潜挺身而出,他上前一步跪下来,说:“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,请让臣下狗尾续貂。”正在尴尬的乾隆当然准奏。于是,沈德潜接上:“飞入梅花都不见。”这个扫尾工程完成得很漂亮,一下子提升了全诗的品位。于是乎,“高宗击节称善,且以貂裘赐之。”自然,这首诗的版权也就属于乾上了。
如此帮助乾隆完成诗作的事情,沈德潜干了不少。这位老先生在最后告老还乡,编自己的全集时,竟然一时糊涂,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,统统编进了自己的诗集《咸录焉》中。也该他倒楣,他曾为徐述夔的《一柱楼诗》作过序,没想到徐述夔的这部诗集被喜欢搞文字狱的乾隆定为反动作品!
徐述夔是清朝“四大文字狱”中的主要人物之一,“一柱楼惨案”在中国历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,现代学者研究清代文化史、政治史、法制史差不多都要论及徐述夔及一柱楼诗案。乾隆严办徐述夔时,徐已经去世了,结果徐家被满门抄斩,徐述夔也被剖棺戮尸。徐述夔的这本诗集之“反动”,就是一句“大明天子重相见,且把壶儿搁半边”,这还了得!于是,徐述夔被定为有反清複明的变天思想。思想固然罪不可恕,更不可恕的是以“壶儿”隐射“胡儿”,正戳中了这位异族主子的心理隐痛。为虎作伥的地方官,把这一捕风捉影的“忤逆”案举报上来后,乾隆龙颜大怒,遂将之定为“大逆不道罪”。
由于为徐述夔的《一柱楼诗》作过序,沈德潜也在劫难逃。在查抄沈府时,发现了《咸录焉》,而且发现他把皇上的“御诗”当成自己的诗收藏!乾隆怒不可遏,儘管沈德潜已经故去,但乾隆还是没放过他,下令戮其尸,扬其骨,这才解了心头之恨。